疾病预防是维护公众健康的关键防线,对于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布鲁氏菌病、碘缺乏病、乙肝、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这九种重大疾病,了解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艾滋病防控措施
1.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预防。
2.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男女之间和男男之间的性行为。艾滋病病毒在体外存活能力弱,日常生活接触和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4.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5.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经血液传播。
6.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医学手段阻止艾滋病病毒传给婴儿。
7.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掌握预防知识、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二、结核病防控措施
1.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时,需做好防护,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3.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身体免疫力。
4.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5.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减少病菌传播。肺结核患者需遵医嘱全程、规律服药,降低传染性。
6.对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应定期进行结核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包虫病预防措施
1.加强狗的管理,积极开展驱虫治疗。尽可能减少养狗数量,对家犬要进行登记,纳入统一管理。拴养家犬,不可乱喂生的家畜内脏。给狗定期驱虫是控制包虫病的有效方法,因此“犬犬投药、月月驱虫”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2.加强屠宰管理。开展集中家畜屠宰的机构和部门应接受卫生监督,严格处理感染包虫囊肿的家畜内脏,绝不能乱扔和喂狗。零散的家庭屠宰,应将有病的牲畜内脏做深埋、焚烧处理或煮熟后喂狗。病死牲畜也应做深埋或焚烧处理,否则野犬或野生食肉动物如狼、狐等也可能在感染发病后进一步传播给人和家畜。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野狗、狼等野生食肉动物以及易被此类动物粪便污染的物品,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4.改善饮水卫生。提倡不喝生水的卫生习惯,自觉行动起来保护水源,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5.加强健康教育。不良的健康行为是导致包虫病传播流行的根本原因,大力宣传包虫病的预防知识,尤其在中、小学校开设预防包虫病科普课程,并通过中小学生广泛向家庭和社会宣传。
四、布鲁氏菌病(布病)防控措施
(一)养殖户防控措施
1.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
2.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
3.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防止气溶胶传播。
4.照料牲畜、清洁圈舍等劳动时,特别是出现牲畜流产时,切勿徒手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切记要穿好工作服、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劳动后要彻底清洗。
5.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病畜要及时扑杀处理。
(二)家庭防控措施
对普通民众而言,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不吃不清洁的食物,不喝生水,饭前洗手。
1.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
2.布鲁氏菌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但不耐热,高温即可杀灭。因此,生鲜奶要“煮沸”后方可饮用。
3.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食、熟食分类使用,同时避免污染其它餐具。
4.坚决不购买、不食用、不接触未经检疫或来历不明的牛羊肉以及病死畜的肉。
五、碘缺乏病防控措施
1.强化食用碘盐。确保合格碘盐在居民日常饮食中的稳定供应,提高碘盐覆盖率和食用率,从源头减少碘缺乏风险。
2.健康宣教。普及碘缺乏病危害及科学补碘知识,引导居民养成食用碘盐、合理搭配富碘食物的习惯,避免因认知不足导致的碘摄入不足。
六、乙肝防控措施
(一)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越早越好)接种第一针,随后按0、1、6个月的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共3针)。
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青少年、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者、乙肝患者家属等)也应及时补种。
(二)避免高危行为
1.血液传播预防。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沾染血液的个人用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纹身、穿耳洞等操作需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器械严格消毒。
2.性接触预防。与乙肝患者发生性行为时,需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感染风险。
3.母婴传播预防。母亲是乙肝阳性的,新生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概率。
(三)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并采取措施,同时了解自身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疫苗。
七、高血压病防控措施
1.坚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建议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
2.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通过规律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3.限制饮酒,戒烟,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对血管的损害。
4.保持良好心态,减少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学会缓解压力。
5.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史、肥胖等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八、糖尿病防控措施
1.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2.规律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尤其应关注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4.定期体检,监测血糖水平,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者应增加监测频率。
5.避免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九、精神疾病防控措施
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交流,获得情感支持。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长期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4.关注心理健康,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问题时,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5.对于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经历重大创伤事件等高危人群,应加强心理监测和早期干预。
伊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8月18日